Bezos的遗产与Jassy的坚守:Amazon凭什么值得长期押注
如果只能买一只股票,我会选择Amazon
投资者在理论上可以持有任意数量的个股,只要资金允许。但有时,假设你只能买入并持有一只股票,这样的思维实验反而能带来启发。它迫使你权衡所有候选投资的优劣,最终将选择范围缩小到极少数几个最佳选项。甚至只剩一个。
而对我而言,答案很明确:如果只能买一只股票长期持有,我会选择Amazon(NASDAQ: AMZN)。原因如下。
Amazon的真正本质
几乎所有人都对Amazon有所了解。根据Digital Commerce 360的数据,Amazon是北美电商的绝对霸主,市场份额接近40%。其海外业务表现也相当稳健。而其云计算部门Amazon Web Services(AWS),虽然收入占比不高,却贡献了公司近60%的营业利润。
然而,仅凭这些数据,远不足以描绘Amazon的全貌。公司还运营着视频点播平台Prime,拥有连锁超市Whole Foods,承担其他电商平台的配送业务,并通过Pillpack涉足处方药销售。更重要的是,Amazon通过广告业务将平台流量变现,仅上个季度广告收入就高达157亿美元。同时,它还拥有IMDb、Twitch,并控股智能门铃品牌Ring。
这些看似分散的业务背后,实则有其逻辑。不同于大多数只专注一两个领域的企业,Amazon构建了一套互相驱动的多元业务体系,每一条业务线既能为其他板块导流,也能从其他板块受益,最终共同汇聚成庞大的生态体系。
是的,这很复杂,但Amazon完全有能力驾驭这种复杂性。
这还不是我愿意把Amazon作为唯一持股的全部原因。
创始人基因的延续
由极具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创立或带领的公司,往往存在一个问题:究竟是企业本身独特,还是依赖于个人?如果是后者,当领导人不再掌舵,公司将何去何从?
案例比比皆是:通用电气在Jack Welch于2001年卸任后便失去了往日辉煌;Apple在Steve Jobs交棒给Tim Cook后依旧保持强劲,但在很多人看来已缺少了Jobs时代的“魔力”。
然而,这类领导者通常会在企业文化中留下深刻烙印,即便他们不再亲自掌舵,这种影响依然存在。Amazon正是如此。虽然现任CEO Andy Jassy并非Jeff Bezos,但Bezos的理念依旧是公司文化的核心。
例如Amazon对试错与创新的态度。Bezos在2016年致股东信中写道:“大多数大型组织都拥抱创新的理念,但却不愿意承受一连串失败实验带来的代价。”这并不适用于Amazon。Bezos推动形成了一种“快速失败、频繁失败”的文化,尽管出现过Fire手机这样的失败案例,但也孕育了AWS和Prime这类改变公司命运的业务。
如今,Jassy正在将自己的思维与Bezos的理念融合。他曾在谈及公司16条核心领导原则时指出:“在Amazon,你不仅有权利在发现问题时提出质疑,更被期待无论职位高低都要站出来。”
事实证明,这种文化有效。Amazon在Bezos卸任CEO后,规模比当年更为庞大。
不要低估创新文化的力量
很多投资者会指出:健康的企业文化并不能直接带来盈利。我同意。最终,企业必须通过产品或服务实现可持续盈利,Amazon也不例外。
然而,历史表明,那些鼓励创新、不惧失败的企业往往更容易繁荣,而过于保守、防御性的企业常常走向衰落。
将Alphabet与后Welch时代的GE进行对比便是明证。GE在长期掩盖保险业务的风险后最终陷入困境,并且未能拥抱数字化浪潮。再看Blockbuster与Netflix:2000年,Blockbuster年营收高达40亿美元,却拒绝以区区5000万美元收购当时仍以邮寄DVD为主的Netflix。最终,Netflix以创新姿态颠覆了整个行业,而Blockbuster则彻底消失。
这也正是核心所在:即使Netflix未能成功,终将会有其他企业推动视频流媒体的崛起。Netflix胜在敢于尝试并承担失败风险。
因此,我更愿意押注一家熟悉如何管理实验成功与失败、并能从中学习和演变的公司。而Amazon正是这样的企业。
财务实力提供的底气
更为关键的是,Amazon拥有足够的财务实力来支持其创新文化。公司市值约2.5万亿美元,年营收超过6000亿美元,净利润约600亿美元,长期债务仅略高于800亿美元。
当你有能力承受失败时,创新不再令人畏惧。Amazon完全有余力大胆尝试、勇于失败、再度出发。
本文由:配资通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,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。
配资通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。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,不构成任何证券、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、招揽、建议、意见或任何保证,配资通不为任何公司、券商、金融产品背书。投资有风险,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,如有疑问,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。免责声明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111.blog.ohosure.org/7786.html